中国青年报:00后“守艺人”指尖的浪漫与传承

发布时间:2024-12-10 【字体:

张明宇。受访者供图
  一把刻刀,一块橡皮,就可以刻出很多场景;一根根彩色的线,经过一番勾、捏、缠、绕,就变得栩栩如生……这就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西机务段00后青年职工张明宇的橡皮雕刻。
  上班两年多时间里,张明宇敏于观察、勤于实践,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将火车、人物、建筑等元素融入自己的雕刻、缠花、纸雕创作,铁路职工的作业场景、动车组、浮雕墙……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作品在他的指间跃然而生。
  在年轻的“守艺人”张明宇的影响下,兰州西机务段有11名青年喜欢上了雕刻和缠花,工作室也积极搭建交流切磋的平台,带动更多青年接触非遗、了解非遗,加入到传承非遗的行列中。
  张明宇和橡皮雕刻的缘分还得从明信片说起。
  “每逢重要节庆日子,同学朋友之间都会送明信片,可很多明信片都是从街上买来的成品,并不能体现自己的心意。”在中学时,张明宇就想着,“要自己制作明信片,表达不一样的自己”。
  5年前,张明宇还是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专业大一学生,读书之外有充裕的时间,他便将“自制”明信片的想法付诸行动。刚开始,张明宇想到电脑设计打印,可又觉得和买的明信片没有太大的区别,一次和室友逛街的时候,一个小地摊印章让他茅塞顿开。
  当天回到宿舍,张明宇就动手尝试。在雕刻印章时,他发现雕出来是反着的,印出来是正着的,“想要什么就刻什么,很有创造价值”。随后,他就买来刻刀、橡皮、垫板,找素材、勾线、修正、雕刻、精修、上色,在不懈努力下,完成了第一张明信片。
  随着时间的推移,张明宇的雕刻技术逐渐成熟,对自己的要求也在慢慢提高,雕刻内容从简单图案到标志性建筑、风景等。慢慢地,张明宇在校园里开始小有“名气”,“自制”的明信片也得到了同学们的点赞好评。
  2021年,读大三的张明宇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非遗缠花的视频,随即便开始学习。缠花与雕刻虽有相似之处,但是缠花更为“小、巧、精、活”,不仅需要心灵,更需要手巧。“当时我也没多想,就觉得缠花比雕刻更形象、逼真。”张明宇说。
  对于张明宇来说,非遗缠花充满魅力和挑战,需要下功夫去研究和实践。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,他对照视频一遍一遍学,从简单到复杂,经过10个月努力,终于缠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,从此走上了非遗缠花这条“艺术”之路。
  2022年大学毕业,张明宇在朋友的建议下开通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,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缠花作品“螺蛳粉”,收获了不少粉丝,随后的“红烧肉”“火锅”也获得了网友的广泛点赞。网友的支持点赞,给了张明宇更多信心,他对缠花越来越痴迷。
  当年12月,张明宇入职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,成为兰州西机务段的一名职工。工作之余,他用橡皮雕刻了自己师傅作业的场景。当他把雕刻好的成品发到朋友圈时,工友们纷纷点赞,都说雕刻出来的样子太像了。后来,张明宇把成品装好送给了自己的师傅,师傅非常喜欢。
  看到了张明宇独特的艺术才华,机务段团委邀请他加入青年工作室,并成立了手工组,利用工余时间进行橡皮雕刻、手工缠花制作,并带领周围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。
  兰州西机务段在青年工作室开展“非遗缠花”主题团日活动,由张明宇为全段喜欢缠花的团员青年进行“现场教学”,并制作具有铁路元素的作品。“从勾画图案、选择颜色到控制比例,各种图样、寓意、元素组合等,让参与活动的团员青年真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。”
  “之前没有接触过非遗缠花,这次青年工作室组织的这个活动真的很赞,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。”团员梁珊珊说,学习之后,她喜欢上了缠花,经过多番训练,如今也能缠出成品。“在业余时间学到一门技术,这很有意义!”梁珊珊说。
  在兰州西机务段建段70周年之际,张明宇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,将段内的浮雕墙雕刻出来,为机务段成立70周年献礼。由于尺寸较大、雕刻难度较高,他先后10多次对浮雕墙进行精准测绘,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,终于完成了底稿,随后便进入雕刻阶段。
  600多块橡皮,3把刻刀,历经一年时间,张明宇完成了浮雕墙的篆刻,并进行上色,最终10米长、1.8米高的成品呈现在了全段人的面前。“以浮雕的形式再现兰州西机务段过去70年的奋斗足迹,生动感人,很有创意。”兰州西机务段相关负责人说。
  从“缠花版螺蛳粉”到“缠花版红烧肉”再到“缠花版动车”……这些年来,张明宇创作了很多缠花作品,作品中每一个细腻的纹理、精致的刻痕,每一处独具匠心的细节,都诉说着他的用心和执着。
  “最近我看到李子柒复出,她传承非遗文化的事迹鼓舞着我,今后我也想再提高一下自己的手艺,把铁路机务特色用缠花、雕刻表现出来,将铁路元素与传统艺术进行融合,实现传承与创新。”在岗位上汲取灵感,在工作中发现美,在手指间创造美,张明宇用双手雕琢物件,也充实着别样的艺术人生。
附件:
回到顶部